保健醫告訴您:孩子運動那件事兒
作者:衛文婷 來源:學前教育家教版 上傳時間:2019-10-08
巴黎圣日耳曼尼姆 www.qsyext.com.cn
文l衛文婷(中國人民大學朝陽幼兒園保健醫)
在我處理過的各種幼兒受傷事件中,操場散步時被小樹枝絆倒,導致前臂骨折的有過;下樓梯時臺階沒踩實,導致踝關節扭傷的有過;坐小椅子時腿沒邁過去,坐在椅背上導致騎跨傷的也有過……原因固然眾多,但與孩子不愛運動、不會運動有著密切關聯。我常問自己:假如我們的孩子身體協調能力再強一些、身體柔韌度再好一些、自我?;?/span>能力再強一些,這些傷害是不是就不會發生?
小孩子體質“純陽”,生理上生機蓬勃,表現出來就是渾身是勁兒,不知疲倦。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身體上還是連帶到心理上,現在的孩子都比過去更脆弱敏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運動太少了。
運動,影響孩子身心健康
運動的重要性不只是成年人的減肥塑形,于學齡前兒童的意義其實更加深遠。從孩子3歲入園體檢到之后的3年里,幼兒園每年的大、小體檢都會關注年齡、身高、體重三項關系,尤其是身高體重比,以標準體重為基數,每增長10個百分點為梯度,將幼兒肥胖度劃分為超重、輕、中、重四個級別。跨入肥胖范圍的孩子,在園期間的每個月都將會持續進行身高、體重的測量。
對于這些胖寶寶,最可靠的“治療”手段就是運動。運動是以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及培養各種心理品質為目的的一種正養,不僅可以強健骨骼和肌肉,預防肥胖,提高身體抵抗力,還可以讓孩子從小養成一種健康生活方式,當運動成為習慣,生命將會更有毅力、活力和自信。
*運動可以幫助減少身體傷害
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在運動中受傷,的確,幼兒的身體各項機能尚在生長發育,需要考慮顧護的地方很多,但也不可因此剝奪了他們與自己身體對話的機會,恰應去嘗試尋求最能實現“形神合一”的運動方式,“動以養形”,互為所用。事實上只要掌握了運動技巧,學會了如何?;ぷ約?,提高了身體協調、反應能力,反而是更安全的。
*運動可以調節情緒
運動可以調節情緒,對孩子而言,運動是他們與自己身體溝通的最有效手段,可以幫助他們把身體里的不良情緒發散出去,調整機體平衡。有人說運動之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其實更應該說,運動最容易讓人心無旁騖地獲得快樂。
*運動可以讓家長與孩子肢體溝通聯結,密切親子關系
中醫講氣場相投、肝膽相照,用到運動上就是與孩子“共事”,成為對手兼好朋友,那么運動也可以理解為親子交流。愛需要形式和載體,運動是成本最低卻收益最高的陪伴,這個時候只有你來我往、揮汗如雨,語言反而是多余的。
怎樣做,讓孩子喜歡上運動
適合幼兒的運動有不少,但萬變不離其宗,不必拘泥于形式,而是要明白孩子做某項運動的收獲是什么。僅從身體的獲益考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運動內容:跑、跳、投、鉆、攀、爬。
鍛煉目的:靈敏性、協調性、爆發力、上肢腰腹力量、平衡能力和柔韌性。
幼兒園對孩子身體能力的檢驗形式是每年5月份的體能測試,也是囊括了以上兩方面。通常在測試中孩子們最薄弱的是上肢力量,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去玩些攀巖、吊雙杠的游戲。那么,怎么讓孩子愛上運動呢?
*一定選擇喜歡的形式
學齡前兒童對運動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運動帶來的舒服和快樂上。比如在草地上曬太陽打滾,身體各處不僅可以受到撫觸,還能夠掌握力量、平衡,獲得滾動的樂趣。又比如在小區或公園的假山處鉆爬,同時探索石塊尋找“寶藏”,既尊重了孩子意愿,又在攀爬中鍛煉了上下肢力量,在鉆中也進行了靈敏度練習——這很像在幼兒園常做的“蜘蛛爬”,可以針對性地練習肱三頭肌,不過顯然更有趣味性了。
*要有父母的陪伴和支持
讓孩子一個人運動,家長旁觀行不行呢?比如孩子滑著滑板車,家長坐著刷朋友圈,再時常給些夸贊——這是不行的。家長陪同孩子一起運動或者自己也在單獨做運動,才是極佳方式。那種兩三個人一起運動,一邊氣喘吁吁一邊沒心沒肺地笑,才是對孩子的精神支持與肯定,也是一種愛的流動和滋養。
有時家長會從幼兒園收到信息,明確建議孩子加強某方面的鍛煉,即便這樣,運動也不該簡單粗暴地轉化成任務和壓力,家長應該找到孩子不足背后的原因。比如,幼兒園體能測試項目中有一項是走平衡木,這根平衡木高30厘米,寬10厘米,長3米,以計算通過時間來記分,許多孩子站上去是心生畏懼的,哆哆嗦嗦怕掉下來,所以成績并不理想。這時家長首要做的應是通過一定方法來提升孩子克服心理障礙的勇氣,然后才是幫助孩子多加練習,掌握解決難點的技巧。
當孩子對一項運動反復練習不得要領時,就考驗家長的智慧和耐心了。大吼一頓讓孩子哭哭啼啼練習、自己開竅并不可取;更好的做法是親自體驗示范、糾正孩子不得法的地方,給孩子信心與鼓勵,在練習的過程中去學會和提高,這才是良性循環,才是把自己當作對手,遇強則更強。
*要長期堅持,有恒心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兩千年前的《呂氏春秋》就形象地說明了只有適度運動才不會發生疾病,現如今運動項目種類繁多,但無論是哪種形式的運動,都要長期堅持才能看到效果,要有恒心。人們說“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幫助孩子養成運動習慣,更需要父母的堅持和榜樣作用。
中醫講“形與神俱”,形即形體,神即精神層面,形與神互相影響,在運動中得以合一:運動帶來身體變化,身體變化帶來抗壓能力變化,抗壓能力變化帶來舒適的感受,比如健康、快樂……這些美好的身心品質也正是爸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的,不是嗎?那就多帶著孩子去運動吧!
(選自學前教育家教版2019年第7-8期)
上一篇: 夏季運動要注意什么等3則
下一篇: 已經是最后一篇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已回答相關問題:
-
秋季幼兒應該如何預防?秋季保健要注意什么。
EleVen 閱讀人氣:11
-
親們,有什么親子律動操適合大班運動會中親子律動的,...
閱讀人氣:40
-
...時,我想到和“護蛋活動”。在下午餐點前我把我的想...
淡顏墨青 閱讀人氣:385
-
孩子上大班了,家長送完孩子遲遲不肯走,應該怎么辦
我是一只兔子 閱讀人氣:9
-
在實習的時候上課帶班的情況下,孩子不聽話,罵孩子這...
小女人的高姿態 閱讀人氣:24
相關文章
周排行
- 1 咨詢臺:三歲半幼兒口吃怎么辦?
- 2 不同體質 不同養育
- 3 幼兒園保健知識:幼兒健康小常識
- 4 幼兒園冬季保健知識
- 5 如何讓孩子 睡的更好
- 6 長時間看電視會影響孩子說話
- 7 孩子為何愛咬指甲
- 8 感冒季節幼兒保育工作“四關注”
- 9 小班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之我見
- 10 衛生保?。荷掛簧?,更健康